为什么中国很少提起加拿大?

初欣梦初欣梦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说一个可能有点偏题的答案,仅供参考 中国近代很少提加拿大,除了因为是英法殖民地时期遗留的恩怨,还有另一个原因—— 清政府与加拿大并没有多少正式外交关系及人员往来(注意:不是没有交往,而是没有建立正规的外交关系),这一点与澳新二国截然不同。

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要求清廷给予赔礼道歉并惩处罪犯,当时两广总督耆英等人在未通报清廷的情况下与英方代表直接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等文件,允许英国在华享有更多特权且不予补偿,而清廷对此并不知情。直到两年后英军攻陷广州时,朝廷才获悉原委。 对这种公然背叛国家、出卖主权的卖国贼行径,爱国大臣林则徐愤然上书谴责,指出:“倘各国效尤,将东南海防任令弛废,各省督抚均蹈此辙,朝廷何以为治!”[5]

尽管林则徐等一干人极力反对,但腐败无能的清王朝还是于1843年在伦敦与英国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作为对《虎门条约》的补充,使得英国人获得的侵略权益得到进一步确定。根据这些不平等条约,英国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广州两地建立了租界,并享有种种特权,如领事裁判权、关税自主权和最惠国待遇等。 此后,西方列强蜂拥而至,纷纷在中国沿海地区建立租界。

为了维护自身统治,清廷一方面颁布了禁止人民出海居外的禁令——“洋禁”;另一方面又试图利用列强的力量来压制人民的反抗,在地方设置通商局,作为洋务机构的代表,办理中外交涉事宜。

从晚清到民国年间,由于封建统治者的软弱妥协和列强势力的侵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由于中国的主权遭到了严重损害,任何外国再不可能像以前那样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于是列强便直接借军事力量逼迫清廷就范,或借庚子国难后清廷的屈辱求和迫使对方接受丧权辱国的条件。

清帝退位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开始组建,虽然袁世凯窃取了总统宝座,但北洋政府的对外权力实际上被段祺瑞一手把持。 此时的日本早已欲壑难填,企图将东北三省收入囊中,遂在1928年和1630年先后制造“皇姑屯事件”和“柳河惨案”,以武力逼迫中国就范。面对日本的猖獗挑衅,国内主张抵抗的声音日高,国民革命军亦进入东北地区,迫使满州皇族下野,张学良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中国。 但东北问题的解决并未真正捍卫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而使日本野心勃勃,准备以伪满洲国为基地策动侵华战争。

与此同时,在南方的军阀残暴无情,虎视眈眈,妄图夺取政权;在内,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斗争激烈;在外,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二战愈演愈烈。

抗日战争是历史上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彻底胜利,这一胜利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来之不易,举世瞩目。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不仅率领群众浴血奋战,而且在国际上也积极奔走,呼吁国际社会尊重中国人的尊严和力量。

随着抗战的胜利和中国共产党的崛起,西方对中国的看法发生了根本变化。 早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倾尽全力投入社会主义阵营,得到了苏联等广大社会主义国家的广泛支持,也迅速激化美国等西方势力的仇华情绪。

在这种大环境下,“反共”成为西方社会一股汹涌的暗流,加拿大也不例外。1951 年8 月17 日,加中两国刚刚复交不久,加拿大总理杜鲁门就发表公开声明,宣称:“现在需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加中两国之间存在的问题,而是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我们不想让任何其他问题干扰我们的行动自由。”[10]

自此以后,两国官方关系发展趋于平稳,加方也开始逐渐解除了不少对华的限制措施。 但是,加方在对华政策上所存在的诸多疑虑和消极因素并非完全消除,而且因为意识形态的不同而在很多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加之加拿大本身是一个面积宽广资源丰富的国家,自诩为“民主国家灯塔”,因而容易在国际社会中形成一种优越感;又因距离遥远而缺乏管控不力导致中国人聚集区发生骚乱,再加上华裔选民的不断增加,所以加方在对待中国历史问题时很容易表现出傲慢和偏见。

颜家宝颜家宝优质答主

因为比起加拿大,我们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要去担心和关注。 比如台湾、香港最近闹得很凶;日本右翼势力在钓鱼岛的挑衅;朝鲜可能再进行一次核试验;中东战争;恐怖袭击;金融危机等等等等... 我们不是不关心加拿大,而是把注意力都放在这些“迫在眉睫”的问题上! 而加拿大的移民政策却依旧没有放松,反而越来越紧。因此有很多人说,这是想让我们主动离开。 其实我觉得,他们之所以收紧政策,是希望有更多的人来申请并定居下来,成为加拿大永久居民的身份。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