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好中国寄宿家庭?
我开的第一个寄宿家庭,2014年,在新西兰南岛那边的移民安置区。 那个地区,白人家庭居多,所以白人的教育理念会比较多。 这个区域的人,相对都比较淳朴(相比奥克兰等大城市),也都很友好,喜欢安静。
我的寄宿家庭,是和新西兰本地的一对夫妇合作的。他们提供房子和地,我负责经营和管理。 当时,这个区的移民主要来源是亚洲人,所以在当地建立寄宿家庭,还是有蛮多优势的——价格便宜,伙食便宜,管理宽松。 当然,劣势也是有的,就是生源不多……
所以我当时的策略就是,扩大广告范围,尽可能吸引更多的学生,然后提高入学率。 为此,我还特意做了一个网站(虽然后来没做多久就放弃了)。 因为当时还没有很多的中文平台,能够做留学相关的内容。所以网站的效果还算不错。有不少的学生通过网站来咨询。 我还特地申请了一个gmail邮箱用来给学生发邮件沟通。(可惜好景不长,不久之后谷歌就被禁了,学生们的联系方式也都成了垃圾邮件)
为了招生,我还特地去学了Photoshop,自己设计宣传图,印刷名片,给学校发送邀请函等等。 虽然做了很多准备,但是真正开始营业的时候,还是遇到了很多的问题。 首先是语言上的问题,尽管我在学习雅思的同时,也在一直练习口语,但跟本土新西兰人的英语口语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往往一句话要练上无数遍才能勉强过关。
其次在管理上,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如何在不打击学生自信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好好学英语;如何让学生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更好地融入进去;如何与家长进行高效的沟通,这些都是我在后来的家庭中不断积累经验所学习的。
不过最让我难忘的,还是那些学生带给我的惊喜与感动。 有一个来自台湾的女学生,刚到的时候英语不是很好,而且很内向,不怎么说话。刚开始的学习阶段,她总是躲在校园的一角,看书或者写作业。
但后来渐渐熟络起来后,她会给我讲起台湾的大学,以及她喜欢的歌手——周杰伦。也会和我分享她的梦想,想在台湾有间自己的咖啡厅,有个温馨的小家。
还有一位男生,是台湾政治世家的大少爷。初来时的英文流利自然不说,还带着一股贵族的气质。他总爱穿着一件T恤,戴着墨镜,骑着一辆自行车在大街上风驰电掣。
但我忘不了他拿着自己的零花钱为我买来生日蛋糕,和我一起分享;也忘不了他在学做中国菜时,烧得满满一桌的好菜。
还有来自日本的女生,长得娇小玲珑。刚见面时会小心翼翼地对我说“请多多指教”。但相处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原来她是那么古灵精怪,可爱活泼。
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学生们,带着对异国他乡的无限憧憬,和对未来未知情况的忐忑不安,踏入了我为他们搭建的寄宿家庭。
而我,则像一个大朋友一样,为他们答疑解惑,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段人生最重要的升学旅程。 每每想起这些,就感觉非常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