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不访问英国?
必须明确一点,国家间外交是以利益为基础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好好分析分析了: 中国与英联邦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中叶,当时中国与众多亚洲国家饱受西方列强欺压、掠夺,为了寻求自保和富强,满清朝廷先后派遣使团出访欧洲各国,希望同这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并争取经济援助。作为老牌殖民帝国,英方自然是对清政府抛来的橄榄枝表示出热烈的欢迎。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英方便正式承认了新中国政府并在国际上保证了其在联合国的席位。20世纪60年代中英两国曾就贸易问题发生过争执,但都无足轻重。真正造成今天这种局面的是百年前的那场鸦片战争。
虽然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但在对外关系上却表现出应有的姿态——不结盟。对于曾经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苦难的帝国主义列强,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既不仰视也不敌视,而是采取平等的态度。对英帝同样如此。不过,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当时的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是绝对不允许任何资产阶级国家同中国好的(当然包括英联邦),中英之间确实也有许多矛盾。比如西藏问题。所以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中英官方往来并不多,即使有也是一些例行的外交事务。
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环境对中国开始有利起来。原来老大哥苏联在国际社会上越来越不受待见,而中英又都有着共同对抗苏修的需要,于是双方关系开始迅速升温。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始的双边及多边会议不断,直到14年后的中英香港主权移交典礼上,方才结束。 需要提到的一点是,虽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方在外交上一再表明自己“不结盟”的立场,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在对待亚非拉很多民族解放运动的时候,新 中 都是持支持态度的。也就是说新中实际上是一个“半中立”状态。而中英之间的贸易往来也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实现飞跃的。
近代以来中英关系的起伏变化可以说是由列强的侵略史和中国抗争史决定的。而当代的中英关系则完全由经济决定。没有了贸易和投资,中英之间所谓的外交关系就会立即倒退到几十年前甚至更久。正如没有贸易和投资的阿拉伯之春国家必然重新成为旧列强的囊中之物。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当前中英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半结盟”“半中立”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正是由两个国家各自不同的经济发展程度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