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如何自保?
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每年,青少年自杀身亡的新闻绝不罕见,为什么这些花一样的少年如此决绝,毅然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今年的4月底,4名云南华坪女生自杀的事件曾刷爆网络,在人们感叹社会不公的同时,也深思着教育和心理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在8月23日,17岁的湖北孝感刘冰瑞自杀的新闻爆出,又吸引了众多关注,在她留下的一封遗书中,“我不想读书,不想考试,不想转学”等字眼触目惊心,让身为家长的人深思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然而就在今天的10月22日,湖北咸宁又冒出14岁少年跳楼自杀事件……
如此接二连三,难道还不足以引起社会和家长的注意吗?现在的青少年都存在哪些心理问题?又应该如何解决?
“这些自杀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抑郁,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心理咨询师李玲告诉《生命时报》记者,青少年抑郁在现在很常见,因为社会竞争太激烈,家长也压得孩子太紧,加之学校考试成绩社会认可度等等,让现在的青少年压力太大。
根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2006年发布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报告,从1990年到2006年,青少年的抑郁障碍患病率呈明显上升,城市青少年的抑郁障碍超过4%,农村青少年抑郁障碍超过2%。报告还显示,女生患抑郁障碍的比例高于男生,而且初一学生抑郁障碍的患病率最高,其次是初三学生。
李玲解释,这些高中生内心很矛盾,一方面非常渴望能够考上好的大学,拥有一番锦绣前程,另一方面又害怕考试,害怕面对现实。“他们的想法很极端,想着不如一死了之,一了百了。”
李玲建议,家长和老师应该对孩子态度更温和,不要总逼着孩子学习,多鼓励,让他们体会到努力能得到赞许、成功能够获得的喜悦。即使孩子真的成绩不行、能力不够,也不要歧视、责骂、体罚,更不要动用家事体罚。假期可适当安排孩子劳动,参加公益活动等。“孩子们特别需要心理帮助,心理辅导室应该遍布全国每个学校,有专业心理咨询师随时耐心答疑。”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心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凤池也认为,家长、老师应该有样可做,不要过度重视分数;要和孩子多互动,多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多带着孩子玩,还给孩子留足够的空间,不要总是管着他们。“多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特别是社会实践类的,这样可以结交朋友,开阔眼界,不容易陷入个人私欲,做事不过分斤斤计较。”
杨凤池还指出,对于自杀倾向严重的心理障碍少年,可以送到解放军北京武警医院心理科进行救助,这里配有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心理监护员,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监护、心理康复、心理减压、心理健康教育与培训等服务,同时设有心理实验室、心理测量室、心理宣泄室和体育休闲中心等,有利于患者全面恢复身心健康。。
“他们就像玻璃制品,非常脆弱,需要格外呵护。”杨凤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