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留学生?

阙永楠阙永楠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留学”二字一直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一个特别的存在, 它特指官员子弟及贵族子弟去国子监读书(也就是朝廷给这些贵公子们的公费出国留学项目)。虽然国子监是官方的科举考试机构,但也同时承担培养朝贡使节的职责,所以这种出国游学与近代以前的西方国家的大批留学生赴中国求经求学是有一定区别的——后者更接近今天我们所说的“出国留学”。 由于古代的留学主要是指官宦子弟出外游学,因此能够成为留学生的首要条件就是有钱有闲。

《汉书·李寻传》便提到了这样的条件:“今儒者侍讲,诸生习业,都有余财。”当然,要是家底厚实到一定程度那自然什么也不用愁——毕竟皇帝也曾经下旨让富家子张骞以校尉身份前往西域探路,至于路费什么的自然是皇家出。但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要靠自己或家族打拼挣来的钱,例如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就多次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寻访传说中的“西王”,为朱棣的儿子朱瞻基寻找合适的皇后,这次出海自然少不了各种“贸易”和“赠送”——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实在是有些可笑的“生意”:“永乐九年十一月,谕和等曰:‘朕之使节到彼,彼亦当遣使来朝。其往来人马皆用厚膳,衣冠轻细,乘骑鞍辔俱要精致。’十二年正月,命和赍黄金千两,锦缎百端,往赐苏门答剌国王。”

不过话又说回来,古罗马、希腊时期的贵族们也不是穷鬼一个——他们之所以远渡重洋去异国求学,正是因为自己国家已经没落,无力承担培育人才的重任了,于是他们便将希望寄托在异国的优良教育上。相比之下,我国古代的留学生虽然同样有钱又有闲,但却不用像西方的贵族子弟那样为了将来投身于自己的事业而拼命地学习知识。因为无论他们的父母多么落魄,地位如何低微,至少还可以期待一个官场腾达的未来——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即便出国游学了,也没忘自己的根本所在。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