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新西兰还是英国读研?
高中学校介绍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下雨天,一美国男孩和一英国男孩正要过马路,美国男孩看天在下雨便说:“Damn(该死的),下雨了。”而同时英国男孩却说:“真棒,天气很潮湿。”当我们赞美一件事物时,我们总是会说它是完美的,无懈可击的,或它怎么怎么好,用了最高级词汇去形容。而当我想表达某一件事不好时,我想了半天,发现我找不到任何词汇去描述它,因为我找不到任何地方去批评它,它在我心中完美到没有任何瑕疵。
那就是我第一次见到奥克兰大学时的感觉。
而我真正开始了解奥克兰大学,了解新西兰,是从一条新闻开始的。2006年的一天,我打开电视,一条新闻触动了我:“新(新西兰)西兰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且自杀都是男性,主要是年轻的男性。”后来了解到新西兰30多岁至50多岁之间的男性是自杀的高危人群。而当提到自杀,我想到的第一个地方也是奥克兰大学,因为它在世界上以风光优美,人性化的管理著称。还记得有一次和教授聊天,当谈到一个和昆虫有关的主题时,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们知道吗,前两年我们学校还发生过一起自杀事件呢,是因为学业压力太大了。”但他说这些话时轻松愉快的表情,仿佛在说一件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让我感觉那已经不是一件悲伤的事了,而教授那满不在乎的态度让我后来一听到奥克兰大学就联想到自杀。但也正是教授说的那句“我们学校还发生过自杀事件呢”,让我把奥克兰大学与国际大学画上了等号,那是一方更向往更高的地方。
而让我对英国产生向往的,是我对贝克街221B号的执念。我是柯南迷。小时候喜欢看《名侦探柯南》,长大后成了青山刚昌的崇拜者。当听说青山刚昌原本是为了画漫画而写大学毕业论文时,便去查阅了青山刚昌的所有作品,结果一接触到贝克街221B号便深深陷进去了。那些与福尔摩斯有关的神秘案件,夏洛克・福尔摩斯那超凡的推理能力,以及那个总是出车祸的莫里亚蒂教授,还有最后被毒死的小公主……当我看到《福尔摩斯探案集》时,便成了福尔摩斯的粉丝。当我看到“从贝克街221B号发现福尔摩斯的尸体。”这条消息时,我难过极了,难过之余,我便想:假如有一天我出国了,一定要去那间221B号看看。不知道多少人也有和我同样的感受,于是福尔摩斯成了英国的最著名的一个英雄。
我原本对英国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在读了《福尔摩斯探案集》后,我觉得那是一个很神奇的国家,那是个充满冒险的地方。然而这些只是我想象中的英国。但我真的来到了新西兰,却没想到,在向往英国梦想破灭后,我又对英国燃起了希望之火。
去奥克兰大学考试之前,我参观了这间教室。教室不大,总共三层,每层大概有20平米,大约有40个座位——如果坐满了人的话。教室里一共有两层书柜,第一层摆放着一些书本和杂志,而第二层则是电脑。墙上有好几个壁灯,教室的四个角落里共设有四个监控器。窗户边上有桌子,可以看书和写作,但大多数同学都喜欢坐在过道两边或第一排的桌子边。
当我坐在一个空桌子边,看着大家都在专注看书或复习时,我下定决心要像他们一样努力学习。但同时,我也有强烈的失落感。为什么这里的一切都这么熟悉?当我看了太多关于新西兰的电影和文章后,对它的印象是:这是一个风景优美,人民很善良,但物质条件欠缺的国家。而当看到这座学院时,我心中对新西兰的印象突然有了很大的改变。这里的一切都不是新的。这里的教学楼在20年代或30年代时就建成了,现在看到的也是改造后的样子。这里的课本不是打印的,而是从图书馆里扫描后直接粘成的书,没有彩色页,复印效果也很不好。窗子是单层的玻璃,上面用黑布遮着,屋里没有空调,只有电扇,而且还是老式的,吱吱呀呀地响。这简直让我回到了20年前,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古老,就像一座被遗弃的城堡,我看不到未来。但这里的人们是自由的,他们在图书馆里学习,在教室外晒阳光,讨论学习,在校园里散步……
这时,一个带着课本和笔记的奥克兰大学学生从门前走过。他看见我后停了下来,温和地问我:“你去奥克兰大学考试吗?”我点了点头。“我也去呢,你哪栋教学楼?”我说是工程楼。他笑了笑,说:“呵,那里可不太好啊。”他走后,我想:这真是个有爱的地方啊,每个人都会热心帮助你。而且这里的人至少能说两门外语——英语和毛利英语。
这次的经历让我更加肯定了一个道理:每个国家都有它的好和不好??但通过这一次的经历,又让我对英国多了一分向往。那向往中,既有追寻梦的中断遗憾,又有重新拾起梦的中坚力量。